报告题目:微塑料研究进展与思考
报告人: 曾永平
报告时间:2023年11月24日(星期五)15:00
报告地点:线下 新环境大楼231会议室;线上 腾讯会议ID 783-967-686 密码123265
邀请人: 朱樱、戴家银
报告摘要:
近年来,微塑料问题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微塑料相关文章的发表数量持续增长,2022年的发文量超过1700篇。根据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从2018~2020年到2021~2023年,微塑料的主要研究热点词改变较大,例如,从“surface water”变成了“sediment”,从“effect”变成了“exposure”和“mechanism”。本研究将集中汇报近三年微塑料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微塑料的生物暴露和微观毒性以及宏观长距离迁移与运输等。在白令海的阿拉斯加鳕鱼中,有85%的鳕鱼都摄入了微塑料,超过1/3的微塑料在100~500微米的尺寸范围,鱼龄与微塑料尺寸呈正线性关系。野生海鸟肠道中微塑料的数量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显著相关,证实了被海鸟吞食的微塑料对海鸟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在小鼠暴露纳米塑料的实验中,证实了纳米塑料可以通过网格蛋白依赖的内吞作用在神经元中内化,引起轻度溶酶体损伤,减缓聚集的帕金森相关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微塑料可在大气和水体中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和运输。例如,大气微塑料可在对流层自由传输,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洲际和跨洋运输。目前研究较多的全球塑料河流入海通量,不同模型的预测值差异高达5个数量级。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使用观测到的海洋表面塑料浓度数据集和海洋运输模型集合来降低全球塑料排放的不确定性,最终获得塑料排放的最佳估计值约为70(13~380)万吨/年。在全球微塑料的估算中,海洋漂浮量远低于陆地排放量,北冰洋沉积物可能是全球微塑料预算中缺失的海洋微塑料的重要汇之一。
报告人简介:
曾永平,暨南大学环境全民赢三张教授。198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山大学物理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系化学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归国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科全民赢三张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2010)。2003年入选中国科全民赢三张“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8年期终评估为优秀);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2008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四批“南粤百杰”计划。曾永平长期从事环境地学化学研究,在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和人体暴露风险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他构建了新型被动采样方法体系,为系统研究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迁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阐明了人为活动对有机污染物在近海环境中演化归趋的影响机制;首次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主预测因子创建了估算全球河流塑料入海通量的模型,纠正了国外研究高估全球尤其是中国河流塑料排放强度的偏差;精细评估了有机污染物的水生物与人体暴露以及潜在健康风险。目前担任国际环境科学权威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主编等学术兼职。